从瓷都看官窑发展简史 世界报道
在景德镇御窑厂遗址有座高仅十多米的小山包人们称其为——珠山
景德镇珠山
(资料图片)
就是这座不起眼的小山在陶瓷研究者的心目中犹如五岳之尊的泰山 也是这座小山见证景德镇的悠久历史
景德镇御窑厂遗址
/// 01官窑的兴起一般所说的官窑的定义分为两种,一种是受官方监督和定制的民窑,这是官窑最早的兴起;另一种是专门建造的皇家瓷厂,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官窑。
北宋青白瓷盏托
文献记载,景德镇官窑的兴起阶段在南北朝到宋朝时期。清同治年间的《浮梁县志》上记载,在南北朝时期的陈朝,景德镇开始了烧制贡瓷的先河。
“ 至德元年,诏新平以陶础贡 ,唯镂巧而弗坚。再制,不堪用,乃止。”——《浮梁县志》
南宋芒口印花纹盘
到唐宋时期,景德镇制瓷业进一步发展,开始有了朝廷设立的相关瓷业贸易监督和税收的单位。但还没有出现皇家瓷厂,贡瓷烧造都在民窑进行,仍然处在官窑兴起阶段。
“唐褚绥,字玉衡,晋州人,景龙为新平司务。”
——《襄陵名宦志》
“元丰五年八月甲寅,饶州景德镇置瓷窑博易务。”
——《续资治通鉴长篇》
02官窑的发展元朝时期,朝廷对景德镇官窑的管理机制开始逐渐发展。在景德镇设立浮梁瓷局,指派督陶官,制定了一系列严苛的官窑生产管理制度。
元代窑厂遗址
在原材料、纹饰、质量等方面进行严格的管控。虽然没有皇家瓷厂,却也基本上达到了官窑标准,处于官窑的发展期。
景德镇元代青花梅瓶
浮梁瓷局制定的官窑生产管理制度包括:一、对制瓷原料的管控:将麻仓山高岭土公布为“御土”,禁止民间开采。
“饶州御土,烧罢即封,土不敢私也。”
——《静斋至正直记》
二、对瓷器纹饰的管控:特定纹饰和颜色为皇家专享,禁止出现在民窑瓷器产品上。
“禁麒麟、鸾凤、白兔、灵芝、双角五爪龙、八龙、九龙、万寿、福寿字、赭黄等服。”
——《元史·顺帝纪》
三、对官窑质量的管控:对民窑烧造的官府用瓷质量标准特别严格,不许带有一点的瑕疵。
“所贡者俱千中选十,百中选一”
——《景德镇陶录》
03官窑的鼎盛明清两代,景德镇迎来官窑史上的鼎盛期。洪武二年,明朝政府在景德镇珠山以南建立了官办手工制瓷业大工场——御器厂。这是景德镇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家瓷厂。
明代御窑厂遗址
御器厂瓷器分为工部下达的计划内烧造的“部限瓷器”和因皇帝急需而临时加派给当地民窑烧造的“钦限瓷器”两大类。
“部限瓷器,不预散窑。钦限瓷器,官窑分派散窑。”
——《浮梁县志·陶政》
到嘉靖朝,御瓷产量剧增,民窑承担了繁重的“钦限瓷器”烧造任务。“官搭民烧”制度由此产生。
御窑厂出土明代瓷器残片
清顺治十一年,清廷在明代御器厂的原址上建立“御窑厂”,并在御窑厂建筑形式以及瓷业分工方式上进行精心布局,以适应御窑管理和生产。
明 永乐 青花海水江崖纹双耳三足炉
“官搭民烧”制度始于明嘉靖时期,到清代更体现出人性化的一面。朝廷及地方官府保证了御窑厂原料、燃料、颜料、工匠以及御瓷式样粉本的供应;创烧了祭红、斗彩、五彩、古彩、粉彩、郎窑红、茶叶末等官窑制品。
明 成化 斗彩方胜纹盘
明清景德镇官窑体系趋于健全、完善,景德镇官窑迎来了鼎盛时期,官窑质量水平的空前提升,也因此景德镇瓷器更加扬名世界。
明 嘉靖 青花赶珠云龙纹缸
///参考文献:
吴琼.从古籍中探寻景德镇的官窑之路[N].中国文物报,2021-12-14(004)
///上一篇:马奎尔禁区内明显手球 主裁和VAR沟通后仍未判点-环球微头条
下一篇:最后一页
相关文章
精彩推送
X 关闭
X 关闭